第135届广交会开幕,“中国第一展”迎风显韧性

4月花城,珠江岸边,琶洲展馆宛如一艘停靠的现代巨船。全球客商和交易货物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奔赴一场盛会——第1…

4月花城,珠江岸边,琶洲展馆宛如一艘停靠的现代巨船。全球客商和交易货物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奔赴一场盛会——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

珠江水从琶洲向东南流经东莞。在东莞清溪镇,广交会参展企业普赛达公司用最新的产品迎接全球客商,尼日利亚采购商克里斯蒂安·多纳迪奥来到公司参观洽谈。

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去年全球贸易下降1.2%,今年有望“逆转”——2024年全球贸易预计将增长2.6%。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外贸“开门红”为全球市场注入复苏信心。

“尽管全球经济面临困难,中国仍然表现出难以撼动的优势和坚定的决心。在中国的经历令我坚信,中国好,世界会更好。”法国施耐德消费者亚洲有限公司总经理克里斯托夫·贝纳尔期待在广交会发现更多机遇。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聚焦这场盛会,观察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向,寻找世界贸易新机遇与穿越风浪的航向。

巩固外贸基本盘

一季度我国外贸喜迎“开门红”

南海之滨的广东,从汉代开放海外贸易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持续发展、经久不衰。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而广交会所在的琶洲岛是黄埔古港旧地,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之一。

从1957年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起,广交会浓缩了一部“中国外贸发展史”:从最初以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到1999年机电产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从工业化起步到中国制造风靡世界。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次年开始,广交会按专业分期举办。从2007年第101届开始,广交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字之差,展现了中国互利共赢的开放决心。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2013年又跻身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68年来,广交会不断发展壮大,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开放与腾飞,已成为中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采购商最多且来源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被誉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当下,国际外贸形势低迷,《全球贸易更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贸易萎缩1万亿美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实施了约3000项贸易限制措施,远高于2019年的1100项。世界贸易组织警示称,地区冲突、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给全球贸易前景带来下行风险。

风愈劲,行愈定。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始终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面对依然严峻的外部形势,我国外贸开局有力、起势良好。根据海关总署12日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5.74万亿元,增长4.9%;进口4.43万亿元,增长5%。

“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0万亿元,进出口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一季度我国外贸发展“质升”特征持续显现,有效巩固了“量稳”势头。

当下,第135届广交会重任在肩:帮企业抓订单拓市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和商务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向世界展示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助力全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疾风方知劲草。本届广交会以“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开放”为主题,于4月15日至5月5日分三期举办线下展、常态化运营线上平台。展览面积155万平方米,设55个展区,展位总数约7.4万个,参展企业2.9万家,其中参加出口展2.86万家、进口展680家。

本届广交会还将举办超过600场贸促活动,超过300场新品首发首展首秀活动即将亮相。截至4月13日,已有来自215个国家和地区的14.4万名境外采购商预注册。

关于作者: 游客

为您推荐